您好,客人!中国煤炭产业信息网 忘记密码 | 全国 [切换城市]
我要采购 我要供应

【安徽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袁亮: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

   日期:2022-07-05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公众号    浏览:553    
核心提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事业,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1978年,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袁亮以优异成绩考入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事业,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1978年,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袁亮以优异成绩考入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地下采煤专业。从此,他一生的事业与煤炭结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值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能源供应紧张,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1982年袁亮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煤炭部机关和留校任教的机会,主动要求到煤矿第一线工作,一心想着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煤矿,用这种方式为国家“四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从最基层的井下技术员做起,一干就是35年。     袁亮工作的淮南矿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采矿界公认的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的典型代表,这类条件下的瓦斯治理是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由于重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生。袁亮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瓦斯爆炸现场指挥事故抢险救灾,调查研究事故原因,亲眼目睹了矿工兄弟生命被吞噬的场面。一次次夺走十几、几十甚至上百个矿工兄弟生命的瓦斯爆炸事故,深深刺痛了袁亮的心。痛定思痛,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要把攻克瓦斯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袁亮坚信,依靠科技与“虎”较量,一定能赢。1996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聚焦瓦斯难题,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攻关研究。     他开创性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实现传统瓦斯治理理论的重大突破,为高瓦斯煤层瓦斯抽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优化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推向“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科学采矿的新阶段。“煤与瓦斯共采”从设想变成现实,把瓦斯作为清洁能源加以利用,变“害”为“宝”,被国际同行誉为“袁氏方法”。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其中排名第一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均排名第一)。     此外,袁亮还主持建成了一批技术、管理水平国际领先的千万吨级现代化安全高效矿井,并成为国家首批示范工程。2005年,经国家批准,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的主任。     袁亮的瓦斯治理技术取得突破后,国家给予高度关注。2005年国务院在淮南召开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现场会,推广他的研究成果。同年6月,受国务院委托,他主持编写了《全国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成为指导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袁亮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采矿和岩石力学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波兰中央科学院院长杜宾斯基院士来淮南矿区考察,在深入现场了解详细情况后,他赞叹到:“世界采矿的核心技术在中国!在淮南!”     袁亮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在攻克一个个瓦斯治理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脚踏实地扎根煤矿治瓦斯,为矿工兄弟撑起了安全保护伞,也为自己谱写了一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1991年,被中宣部和国家教委授予“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1995年,35岁的袁亮被煤炭部任命为淮南矿务局副总工程师。1996年7月,被任命为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成为全国千万吨特大型煤矿企业、煤炭部直管矿务局中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荣膺院士 仰望星空的协奏曲

    2009年10月29日,北京。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答辩大会会场。场上百余名评委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院士,也是我国学术界泰斗和学科带头人。面对他们,袁亮镇定而自信地陈述着自己的科研成果。     “各位院士,煤与瓦斯共采在淮南矿区取得了成功,但我清楚地认识到,煤与瓦斯共采研究成果要在全国煤矿进一步推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对不同矿区、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最终使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能够适用于我国各类条件的煤矿。为此,我会继续踏实地与同行一起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努力为我国煤矿安全开采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2009年12月2日,49岁的袁亮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成为安徽煤炭系统历史上的第一位院士。     2009年12月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来贺信: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不仅是您个人的光荣,也是煤炭行业的光荣。     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这样评价袁亮:“袁亮院士能有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作为煤炭界的同行,我非常了解他的科研经历与钻研精神。他是第一个提出基于多场耦合理论开展瓦斯治理研究的专家,发现了高瓦斯低渗透煤层群开采瓦斯运移规律,找到了瓦斯富集区,为我国类似条件煤矿高效抽采瓦斯提供了技术支撑。淮南矿区应用研究成果连续21年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煤炭产量由1000多万吨提高到8000多万吨。”     2009年12月8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到一周的袁亮,却毅然辞去两个重要的实职:淮南矿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     许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这样做?     袁亮的解释是:院士是国家的院士,院士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他要兑现他在院士答辩时的承诺:对全国不同矿区、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在我国各类条件煤矿推广应用。     袁亮把治理瓦斯视为“生命工程”。在他眼里,与煤炭伴生的瓦斯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如果能更广泛地推广研究成果,更多地保护矿工兄弟的生命,便是“积大德”。     辞去两个重要实职的袁亮更拼了。面对着全国煤矿瓦斯事故依然严峻的形势,他带领研究团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煤层地质条件的矿区开展个性化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十几年来,研究成果在山西、陕西、河北、黑龙江、贵州、新疆等14个产煤省(区)的200余家煤矿成功应用,覆盖产能达22亿吨,占我国煤炭年产量一半以上。袁亮坚持深入一线,亲自到煤矿企业为工程技术人员讲授瓦斯防治知识,累计200多场,听众逾5万人。他领导的300多人研究团队常年驻点煤矿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应用研究成果的煤矿均避免了瓦斯爆炸事故,为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以来,我国煤矿瓦斯事故大幅下降,矿工的生命得到了保护。研究成果还在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印度等煤矿得到广泛应用。     2011年,国务院再次在安徽召开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现场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听取了袁亮的研究成果汇报并给予肯定。     2011年,为表彰袁亮在“改善煤矿安全状况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世界采矿大会授予他“突出贡献奖”,这是该组织首次将该奖项颁发给华人科学家。     2013年,袁亮的研究成果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授予“中国专利金奖”,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科技领域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创新没有止境。在成绩面前,袁亮从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约5.97万亿吨,其中埋在1000米以下的深部煤炭资源量约占53%。袁亮认为,“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延伸,将会遇到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必须持续推动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实现以智能、无人、安全开采为核心的煤炭精准开采。”     为此,他再次把破解深部煤炭开采难题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提出并推动的首个无人开采工作面——黄陵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成功开采以来,我国已有70余个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无人开采。袁亮率领他的团队,让几代煤炭人期待的“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智能化无人开采,由梦想变成现实。     荣膺院士后的袁亮,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敏锐的洞察和更具睿智的思考,奋力推进了煤炭科技进步,奏响了激情澎湃的协奏曲。    

躬耕教育 赤子之心的变奏曲

    2017年3月6日,安徽省委任命袁亮担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站在“服务于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高度,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他用1年零3个月的时间,做了几件“新鲜事”:     他牵头发起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汇聚了我国能源领域的众多顶尖学者,为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水平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甘当人梯,努力培养人才,组建了全球煤矿安全生产和瓦斯治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团队先后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入选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杰青”等。     他促成安徽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院士工作站,在“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公共安全领域,拓宽研究范围,更好地服务于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他提出整合安徽省优势创新资源、组建安徽省能源实验室并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建议。     他组织团队与国家能源集团开展“神东矿区深部开采灾害预测与防控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等项目研究,成为安徽理工大学承担的第一个单项经费超千万元大型研究项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袁亮,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去产能及关闭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他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助,成立国家去产能矿井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部际协调组,对去产能矿井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数量等基本信息进行系统调研,提出去产能矿井可利用空间资源的详细数据,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同时,他对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行多部门、跨学科合作,才能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才能出原创性成果,同时促进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生产力。”在袁亮看来,这条创新链上要有高校负责基础调查,科研院所负责装备升级,企业负责技术改造。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2018年6月12日,安徽省委任命袁亮担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经为袁亮事业提供知识养分的母校,再次成为他从科学家到教育家的转型起点。     “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扎根煤矿、服务社会的初心不变。”作为校长,袁亮更忙了。     如何搭建平台加强校校、校企、校地的联手合作?如何建设团队协同开展科技攻关研究,为国家煤炭事业培养更多的煤炭领域创新人才?如何寻找“大树”,将教学科研项目依托于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放眼于整个国家的能源行业?如何聘请“大师”让学校的十个特色学科有院士来引领发展,逐步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院士全覆盖?如何加强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都是校长袁亮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为加快学校建设步伐,袁亮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汇聚、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等方面战略谋划、攻艰克难、积极作为、强力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可和称赞。     除了院士、校长,袁亮还兼任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学术职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技术瓶颈,他主动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和中国工程院“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与节能战略研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战略研究”等重大、重点咨询项目研究工作。     2018年6月,袁亮牵头负责的“安徽理工大学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机理与技术团队”入选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并荣获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牌,本人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8年8月9日,在袁亮上任校长之后一个多月,筹备已久的安徽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顺利通过专家组论证。     从扎根于煤矿一线的科学家,到躬耕于高校的教育家,袁亮奏响了他事业的第三乐章——辽阔华彩的变奏曲,但主旋律仍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回望袁亮一路走来的足迹,他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他奏响的每一个音符都与时代的旋律节奏同频合拍。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要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自觉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伟业中去。”袁亮感慨地说。     面向未来,袁亮有清晰的思路和打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勇担科技创新使命,培养创新人才,扎根煤炭事业,服务安徽,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做出新的贡献!​​​​

 
 
打赏
 
更多>同类人事访谈

推荐图文
推荐人事访谈
点击排行